醫院裡總放一些慈濟月刊,那天我拿2005.06.25日出刊的月刊,在病床上陪我‧
『燈燈相續,人間永光──禮敬‧追思 印順導師』是書刊的主題‧很吸引我的目光,其中意外說到民55年三月24日成立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的原由;
原來是印順導師(簡稱導師)感念上人住的地方簡陋,而生活也無著落‧因此想請上人至嘉義妙雲蘭若常住,並給兩千元的搬家費用,而妙雲蘭若後方有一塊田地,可讓上人與弟子自力更生‧
不過在花蓮常聽上人講經的老人家不捨得上人離開,於是找代書幫忙寫了陳情書給導師,希望能「緩徵」上人三年‧
而就在這時,有三位修女來訪與上人相談甚歡,她們無所不談,人生、宗教等等‧當時修女們同意佛法的道理很好,但與基督教、天主教相比,當時人數最多的佛教徒卻沒有組織起來為人群付出的團體‧而對於社會缺乏具體貢獻‧
當時上人說「和修女說完話後,我受到很大的衝擊!那天中飯時在吃不下去,一直在想:我要如何做,才能把佛教無形的精神變成有形呢?」
於是上人決定成立慈濟、濟助貧病‧就從先前那三十位聯名簽署留住上人的信徒而開展了‧‧‧
認人沒想到「慈濟」會發展至今的模式,連當時導師也說「當時他(上人)像一個小小的孩子一 樣,要挑一個那麼重的東西,不容易啊!理想這麼大,要成就不太容易,假使不能成事,半途停下來的話,那不如不做啊,我跟他說這個道理,希望他多考慮‧」這是導師聽慈濟要在花蓮建醫院時的心情‧
而後來上人與慈濟的用心與堅持,成就了這一切,是我們需細思與學習的‧
月刊裡還說到導師對佛法的本義;
- 『「脫落鬼神、神(天)化」,落實於「此時、此地、此人」』
- 『為佛法,為眾生』是要提升佛教的品質‧
- 而與當時(甚至現在)民間佛道不分,信徒習於拜懺、求公德,知識分子則是佛教圍迷信‧『佛法應該切合社會實際需要;若脫離人間,變成玄虛的佛學,如何有意於人?』
真讓我收穫良多,想起兩年前第一次到「靜思精舍」時一樣,沒有一點浮華,而讓人深感到內心的樸實!
Joe今日又烏龍一次,放假日說成今天19號;什麼東西都沒帶,我看午餐又要向廚房阿姨界碗筷!還好學期末了學校課大多自習,當看到他回家時羞澀的表情,就再次原諒,但還是得唸他一唸!
傍晚與他一起共遊「烏來」,只可惜晚了點,無法坐上台車‧便走了一段「情人步道」,感到自然輕鬆極‧回途看到烏來台車對面的山頭上,竟然矗立一巨大的十字架,遠遠遙望讓人敬畏;讓我想起以前聽到「泰雅獵人」的故事;那樣地英勇與神聖‧
現今烏來環山社區、烏來村部落與福山當地居民在過去要出烏來時,常常必須藉助昔稱「黑橋」的烏來舊橋為道,而在1970年時有一名安息日會的美籍牧師在講道時不幸被重達7、8噸的山上落石壓死,而發生這起意外的地點正是黑橋橋端。
為了慰藉亡靈,後來在奧地利籍的墨安德神父帶領下,為了能建立一個烏來鄉人的信仰中心,在墨神父各方奔走之下,烏來天主堂終於在1972年在台車站旁落成,而自此烏來天主堂便成為烏來天主教徒的精神依歸之處。
而在同年,墨神父也在鄉人的協助下,在山頭上立下那座十字架,希望能慰藉昔日不幸客死異鄉的牧師,更希望能藉著十字架的引導,將主的光輝與慈愛傳散到整個烏來鄉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